【影評】《長城》:好萊塢的打怪劇本,是史詩還是怪誕?

【影評】《長城》:好萊塢的打怪劇本,是史詩還是怪誕?

看《長城》(The Great Wall)前,得先告訴自己,這是一部商業娛樂電影,再來不必太過苛求劇情的合理與否,接著如果選擇看3D版,或許能享受一些「張藝謀式」的美學視覺效果,因為看完《長城》後,可能會感到劇情的離譜,還有故事的時代背景安排,有太多東、西方元素,格格不入的地方。電影在上映後,確實遇到不少的負評評價。

這是張藝謀第一部與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的大片,背後的製片資金主要來自中國華誼兄弟與傳奇影業合組的製片公司傳奇東方,拍片預算高達1.5億美金,當然敢撒下重金,自然是雙方都看好中國的電影市場可以回收(不過上映後,不僅評價不高,連帶全球票房總結也不理想)。

據說《長城》電影的故事靈感來自傳奇影業的執行長托馬斯圖爾和《末日之戰》的原著作者馬克斯布魯克斯,他們希望打造關於長城這座古建築背後的神秘感與傳奇史詩,所以如果把《末日之戰》裡的殭屍大軍移到《長城》電影裡相比,就成了饕餮大軍了。

【影評】《長城》:好萊塢的打怪劇本,是史詩還是怪誕?

只是《末日之戰》的電影好看,濃濃的西方思考、災難營造與英雄塑造,但《長城》卻有點不中不西,或者說想中西兼容,卻成了光怪陸離的怪誕。

不要問為什麼麥特戴蒙這個角色可以當英雄拯救世界,因為一開始設定就是以西方的觀點在看中國的故事,而後為了吸引華人影迷,加入了大量中、港、台三地的明星演出,但愛德華覺得電影常為了將就市場,劇本容易出問題、角色自然被犧牲,再好的導演,也難回天。

【影評】《長城》:好萊塢的打怪劇本,是史詩還是怪誕?

張藝謀過去拍了不少佳片,不管是文藝或史詩,都有一定水準,而他最強的特點就是色彩的運用與中國山水的意境,這部電影不少美學有《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年)的味道,尤其演員的服裝,五軍禁軍的設計,成了電影中少數可稱讚的亮點,像劇中完全以女性為主的鶴軍,設計有如飛鳥從高台一躍而下的「飛梭」武器,人直接從高台跳板躍下,變成很有創意的攻擊武器,算是讓人觀影後,記憶深刻的動作的設計。

《長城》不是張藝謀頭一次與好萊塢大明星合作的電影, 《金陵十三釵》(2013年)與克里斯汀貝爾合作,只是當時劇本好,西方大明星與東方演員因為有好的故事,演技都有好發揮,但《長城》的故事,就少了邏輯,少了故事的隱喻,成了英雄的空洞。

麥特戴蒙飾演的傭兵威廉,沒有好的情節安排,就喜歡上景甜飾演的「鶴軍將領」林梅,即使林梅用自己的出身,與禁軍的情感,講述「信任」(電影一直灌輸「信任」的思維及核心價值)給傭兵威廉,但無法有力說服觀眾,到底在「信任」什麼?信任得似乎有點虛。

有演技的張涵予飾演殿帥,但沒多久,就莫名戰死了,似乎只為了交殿帥的兵符給林梅,而彭于晏的角色像跑龍套,鹿晗飾演小兵的戲都比他多,劉德華雖演軍師,對白沒有配音用原音,但角色一樣不搶眼。只能說,全劇演員像是在拱景甜一人,英雄的成就落在麥特戴蒙。

其他兩名西方演員,佩特羅帕斯卡和麥特戴蒙搭擋還算有些戲,而另一位有演技的威廉達佛,要表演出人性的貪婪,只可惜角色一樣沒有好的故事塑造。

《長城》少了好的故事劇本架構,尤其沒有把禁軍為何而戰,甚至中國兇惡貪食的饕餮,加以隱喻對比人性,不管刻畫成人性的貪欲或什麼都好,電影只靠著一些大場面和特效撐場,只能流於好萊塢式的「打怪」風。延伸閱讀: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