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賓漢》:少了復仇的激情,僅剩宗教的神蹟

【影評】《賓漢》:少了復仇的激情,僅剩宗教的神蹟

賓漢》(Ben-Hur)電影由「派拉蒙影業」和「米高梅」合資重拍,未上映前,就被不少媒體唱衰。試映後在國外影評網站不是很理想,爛番茄新鮮度很低只有30%,IMDB還不到5,對這部投資成本超過1億元,原本被寄望是暑期大檔的影片,有點難堪。先前不被看好的票房也應驗了,北美首周票房開出,還比不上已上映多周的電影,整體排名只排在第5,首周票房算是反應不佳,僅達1135萬美元(原先估落在1400~1500萬美元間已不是很理想,沒想到更低)。

愛德華看到媒體報導,「北美院線聯盟」資深電影票房分析師傑夫波克指出,《賓漢》的票房慘敗,算是給好萊塢電影工業上了寶貴一課,千萬不要隨意翻拍,因為1959年的《賓漢》贏得11項奧斯卡大獎,這部經典影片也已被電影學院列為授課的教材。暗指2016年的《賓漢》面臨失敗的風險本來就很高。

【影評】《賓漢》:少了復仇的激情,僅剩宗教的神蹟

不過,不管1959年的《賓漢》如何(許多影迷應該都沒看過1959年的《賓漢》,或者大多人也不是為了比較而進場看電影吧!),愛德華看完2016年重拍的《賓漢》,可以知道負評極大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人物角色的刻畫有點唐突,劇情的依賴和邏輯的推演,太流於宗教的自我合理救贖。如對2016年再次重啟《賓漢》的過程及故事感興趣,可先閱讀:《賓漢》史詩電影重啟,不變的仍是人性需要的救贖

《賓漢》本來就屬宗教題材的電影,但此次電影的角色反而失去原本人性該有的善惡爭扎、復仇的張力以及寬恕的動力。從一開始塑造賓漢(傑克休斯頓飾)與義兄馬薩拉(托比凱貝爾飾)的兄弟情感,可以看出兩人出身背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馬薩拉是被收養的羅馬人,賓漢的母親反對他與女兒蒂爾扎交往,於是他離開耶路撒冷到羅馬從軍。

【影評】《賓漢》:少了復仇的激情,僅剩宗教的神蹟

電影塑造馬薩拉有人性也有情感,並不壞,雖然沒有扁平塑造這個角色,但卻對劇情的推展,少了衝突,也變得多處不合理。

故事從馬薩拉從軍3年後,再次進城至耶路撒冷,有人兩人情勢的轉變。他已成了安置地方的官員,遇到猶太人地下集結不滿羅馬人的治理而滋事,結果羅馬的提督第一天上任進城就遭到襲擊,而襲擊的來源是賓漢當時收留的年輕亂黨,可是賓漢放走了亂黨,自己卻深陷被羅馬大軍抄家滅門的刑罰。

因為電影讓人感受到馬薩拉並不壞,他和賓漢唯一衝突的只有效忠羅馬凱撒,他一樣和賓漢主張用和平,希望羅馬人與猶太人能夠相處,只不過馬薩拉有來自上頭的壓力,使他必須執行該執行的任務,所以他並沒有「誣陷」賓漢一家人,因為少了「誣陷」,賓漢在劇中的復仇力道就有點奇怪。愛德華一直覺得他該復仇的對象不是馬薩拉,而是羅馬提督。

而原本馬薩拉對賓漢的妹妹用情很深,可是這段情,隨著賓漢被下放為奴,妹妹的劇情線就不見了。後來帶到馬薩拉的副官突然變成賊,然後帶著賓漢探望被隔離得到麻瘋病的母親和妹妹。如果馬薩拉絕情就算了,至少可以增加賓漢的恨,但他妹妹又不恨嗎?最後結局,她妹妹一點轉折也沒有的,快速愛回,還變成殘廢的馬薩拉。

因為復仇的強烈情感始終不太對,兄弟反目成仇的理由不夠強烈,賓漢會走到這一步,確實像馬薩拉最後在馬車大戰後戰敗,斷了一條腿,憤恨所說的,造成這樣的結果,都是賓漢的錯。如果賓漢釋懷,馬薩拉難道就能輕言放下嗎,本來他氣沖沖的拿刀要護衛自己殺了賓漢,可是很快沒有轉折的就放下了刀子。

這些快速轉化的劇情,只因一個關鍵,耶穌犧牲了自己,血水化成了雨水,降了一場甘霖,化解了所有疾病與仇恨。因為劇情少了合理,全由神蹟,少了人性的轉折,是重啟《賓漢》的最大劇情疏失。即使說賓漢受了耶穌的感召,劇中卻連不出賓漢受到強烈的宗教頓悟(單憑一瓢水,還有妻子以斯帖的傳道,似乎有點勉強)。

而經典的戰馬車比賽,有精彩刺激的一面,可是劇情發展到賓漢要去找馬薩拉藉馬車大賽復仇,似乎有點出師無名,雖然有「非洲人」(摩根費里曼飾)這個角色穿插,但說服力真的不夠,他反而像是賓漢另類的導師。延伸閱讀: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