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不完美的正義》(Just Mercy)是一部相當細緻的法律劇情片,電影在爛番茄影評網的評價不差,有83%的新鮮好評。故事改編自布萊恩史蒂文森律師,以真實案件所寫的《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一書,電影劇情主要以「華特案」為主軸,描述他在年輕時,擔任死刑犯華特麥米利的辯護律師,為其洗刷冤屈的過程,由麥可B喬丹飾演主角史蒂文森律師,傑米福克斯飾演被司法誤判的華特。

從結局來看,「華特案」是遲來的正義,華特的冤屈,自己與家人都受盡折磨,這個爭取正義的過程不完美,但所幸最後法律的公義,還了他清白。不過正片結束後的片尾彩蛋(片尾畫面)真實呈現美國至今每十例死刑案件,就有一件誤判的數據,還有劇中小歐席亞傑克森飾演的角色,飽受近30年的冤獄才獲平反,令人不勝唏噓。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愛德華建議觀影《不完美的正義》需要有些耐心,片長136分鐘,步調有點緩慢,但刻劃角色所處的心境,還有獄中的生活及電椅執行死刑、法院與檢方交手等,都相當詳細寫實的拍出來,電影愈到後來的劇情變化,你會愈來愈感受到華特的無辜,與佩服史蒂文森不放棄希望的堅持。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這部電影布麗拉森飾演的人權鬥士伊娃是配角,戲份不多,主要戲份都落在麥可B喬丹及傑米福克斯身上,而提姆別克尼爾森飾演的罪犯拉爾夫,算是良知最後翻轉的關鍵角色。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看完《不完美的正義》,你覺得什麼是「正義」?什麼又是「公義」?

《不完美的正義》故事背景牽涉美國阿拉巴馬州種族歧視的問題,不少弱勢的黑人遭到司法誤判。華特在1987年被控謀殺一名18歲的白人女性,警方當初為了滿足民眾期待的「正義」逮捕了他,並與檢察官火速將他定罪,法官也以另一名罪犯的口供證據,就判其死刑。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如果史蒂文森律師沒有出現,那檢警所持的假證據,只是為滿足大眾期待的「正義」,在追案的過程中,他們自以為是「正義」的一方,與民眾看到的正義,其實出發點,都存在著「偏見」,他們刻板以膚色、面貌及地位,評判人的是非,但歧視所造成的偏見,根本不是「正義」,而是自我催眠的集體意識。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史蒂文森律師與劇中人權組織,追求的是法律應有的公平,他們的正義,透過法律訴訟的最後一道防線,來爭取「公義」的價值。(正義與公義,其實是相近的意思,公義則多帶了些法律的審判意味)他為弱勢堅守正義,哈佛的高材生卻願意到當時種族歧視對立的南方阿拉巴馬州,開設法扶中心,幫助當地遭受司法誤判的弱勢,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如果「正義」少了「憐憫」,「公義」沒有了「慈悲」?

人權律師史蒂文森在著作《Just Mercy》,加了 「Mercy」,即是想提醒世人,大多時候我們認定的「正義」,其實似乎與憐憫、慈悲脫節了。是的,當「正義」少了「憐憫」,「公義」沒有了「慈悲」,那「偏見」成了斷定是非價值的對錯,這不叫「正義」,這是「民粹」式的暴力,尤其是握有執法權力者,一旦以這種角度去維護私心的「正義」,那只是讓無辜的人民,蒙受冤獄的司法誤判。

【影評】《不完美的正義》:公義需要慈悲,而非偏見!

而「正義」的爭取過程,確實有時並不完美,想要爭取公平的機會,一定會飽受挑戰與挫折。史蒂文森看到司法的不公,想伸出援手,一再挫敗和遭到威脅,都擊不倒他,憑藉著「希望改變」的勇氣與意志堅持,往前挺進;而對幾乎要失去生命希望的華特來說,或許「慈悲是最大的救贖」,他必須放下,用「寬恕」來度過那段黑暗的日子。

《不完美的正義》故事除了描述華特案為主線,副線有一名越戰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黑人老兵,因製作爆裂物犯案,造成別人傷亡,司法無法接受其精神問題,判定死刑並執行裁決,史蒂文森在監獄目睹送行,這也是在爭取公義失敗,最不幸的結局。但真正的正義價值,不能因此被打敗,這讓史蒂文森愈挫愈勇,為司法誤判,仍受冤的人民,繼續上訴。

延伸閱讀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