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梵谷:在永恆之門》:孤寂與痛苦的藝術靈魂

【影評】《梵谷:在永恆之門》:孤寂與痛苦的藝術靈魂

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電影故事主要描述荷蘭畫家文森梵谷,生命最後在法國南部亞爾、聖雷米精神病院及巴黎北部村莊等地的創作時光,這是一部很唯美的傳記劇情片。導演朱利安許納貝本身就是藝術家,所以拍「梵谷」的傳記,加了許多藝術手法,像光與影、色彩,甚至拍攝的畫面和角度,都有獨到之處。

演出梵谷的威廉達佛則表現出心境的孤寂與痛苦,詮釋天才與瘋子融為一體的藝術靈魂,也因此獲得第75屆威尼斯影展沃爾庇杯最佳男演員獎,以及2019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入圍。這部電影,不少情節是以影像帶過,沒有對白,留給影迷一些想像的空間,尤其最後的結局,是針對近年梵谷的死因,以新的推論做為安排,對梵谷自殺之謎的詮釋,並以不說明太清楚的手法帶過,留給觀眾思考空間。

【影評】《梵谷:在永恆之門》:孤寂與痛苦的藝術靈魂

《梵谷:在永恆之門》結局採取這個角度,如果以藝術的觀點,愛德華覺得等於將梵谷沉默內向,為人著想的良善特質做了褒揚。怎麼說呢?過去梵谷傳記的相關史料記載,大都認定他是自殺,但卻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梵谷自殺的槍傷位置,以及流血後傷口感染而死的情形感到不太尋常。在2011年時,美國歷史學家史蒂文奈菲與古格里懷特史密斯(曾獲普立茲傳記文學獎,不是八卦作家)調查發現,梵谷應是被兩名時常欺負他的少年,在酒後嬉鬧下誤傷,而梵谷為了保護這兩名少年,謊稱自己是自殺(就如電影最後一段,他受槍傷後,一路走離現場,最後躺在病床,仍沒有說是誰傷他)。

梵谷未說自己是被欺負而受傷,代表著他不願孩子受到責備與懲罰,這樣的待人方式,和當時世人對待他的方式是相反的。當時梵谷因有躁鬱症的精神疾病,被人認為是瘋子,對他總是拿著畫板四處作畫,有古怪的行為而歧視他。梵谷生前想賣畫維生,卻只賣出一幅畫,想讓世人看到他繪畫的天份,卻至死都未曾獲得肯定,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

【影評】《梵谷:在永恆之門》:孤寂與痛苦的藝術靈魂

他不太懂得人際與溝通,就如他與好友高更(奧斯卡伊薩克飾演)的爭執,梵谷是完全沉浸在瘋狂作畫的世界裡,將自己與畫都融在大自然中,他無法理解高更的部分世俗,他對色彩的強烈,就如自己極端的行為般,割掉自己一個耳朵。

【影評】《梵谷:在永恆之門》:孤寂與痛苦的藝術靈魂

在他最後的人生歲月,80天內就創作了75幅畫,可想見他是如此賣力地在創作。劇中有一幕寒冬,他根本已不在乎天寒,而是定睛想寫生的鞋子,思考著光線,完全忘了當下的生活。文森梵谷的弟弟西奧梵谷(魯伯特佛列德飾演)也是相當特別的弟弟,全力資助哥哥做畫,並且還照顧他,兄弟的情誼,是梵谷一生從人間得到最大的溫暖。

《梵谷:在永恆之門》在梵谷被送入精神病院與牧師(麥斯米克森飾演)的一段對談,可以為梵谷生不逢時,畫作未受到青睞,而感到憐惜。他一生的挫折不斷,體會「痛苦永存」(梵谷的遺言),仍堅持不懈的創作精神,是當時世人無法理解他的執著,他是個天才,卻被誤解為瘋子。

如果說他的瘋是著迷於創作,確實是如此,他從27歲才開始創作繪畫,直到37歲離世,10年間,就創作了超過2000件以上的畫作,這種專注與投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梵谷:在永恆之門》有如詩意般的描繪,流露梵谷創作的熱誠!延伸閱讀: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