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波伽利:聲命之歌》(The Music of Silence)是改編自「跨界歌神」義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在1999年出版的個人自傳,這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作品,他在古典及流行樂的跨界,有著傳奇的樂壇成就,而他是如何成功走向臺前?唱出感人的生命故事?他的成功不只來自天賦,更來自後天努力與挺過挫折的煎熬,看《波伽利:聲命之歌》,也宛如聆聽一齣歌劇般,片中穿插不少波伽利的代表作,尤其最後一段響起他獨唱的〈Time to Say Goodbye〉,真是音樂的饗宴。

愛德華對首歌特別有感,而這首歌也多次由他與英國女高音莎拉布萊曼合唱,或各自獨唱表演。〈Time to Say Goodbye〉原本是1995年為了德國拳擊手亨利馬斯克在告別賽時,創作的曲目,當時即由布萊曼與波伽利兩人合唱,這首歌打破了德國有史以來單曲的銷量記錄,後來也被多項體育賽事、電視節目及電影等演唱引用。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波伽利:聲命之歌》電影一開場,就帶出波伽利如何以點字電腦親手撰寫自傳,交待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由男孩阿莫斯(長大版由托比賽巴斯汀飾演)化身波伽利。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從出身的家庭到求學生活,之後再到感情生活,以及如何在恩師(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演,他演出此角很適合,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不僅是好演員,也是歌手,他曾與瑪丹娜主演過音樂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Evita,1996年);也曾與莎拉布萊曼同台合唱《歌劇魅影》主題曲)的指導下,提升歌唱技巧,並度過「沉默」等待的低潮期,最後成了今天全球最知名的男高音及跨界歌神。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波伽利的歌聲,流行音樂天后席琳狄翁形容得相當傳神,她說,「如果上帝會歌唱,祂的歌聲聽起來應該就像波伽利!」不過,波伽利歌唱路並不順遂,從小雖有歌唱的天賦,但在青春期變聲後,經歷了無法釋懷的變聲壓力,而在此之前,他更因先天的眼疾,一出生即視力微弱,後來進入盲人學校就讀,12歲時,在一次體育課的足球比賽,意外雙眼全盲。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全盲的他,原本對世界已灰暗無趣,這時算是他小時音樂的啟蒙老師叔叔,開啟他對聲樂、歌劇的興趣,只可惜經歷變聲階段,讓他對自己歌唱的音樂路失了信心,後來進了大學,原本想當律師的他,在好友及女友的鼓勵下,再次開啟走往聲樂的路途。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而聲樂的路,不好走,那時在酒吧彈琴唱歌維生。有次調琴師,覺得他的歌聲是天賦,但如有好的老師開啟,應能更上一層樓,於是介紹他去拜師。波伽利邊在酒吧工作,一邊跟著恩師,從基礎的發聲重新練起。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恩師要求的是紀律,他告訴波伽利如真心想當一名聲樂家,就必須得接受相當規律的生活,定時睡眠,定時做一些發聲練習,而與他相處的另一伴,也會覺得生活無趣,要他有心理準備。(這裡波伽利應意有所指的是他第一段的婚姻,即劇中的女友吧,確實嫁給全心投入音樂工作的男人,同時也要承受他在低潮挫折與心理壓力,生活是相當辛苦的。)

【影評】《波伽利:聲命之歌》:唱出生命的愛

在接受歌唱訓練以及等待工作機會的時候,是波伽利最難熬的日子。他也得面對萬一登台表演機會,一直是空談,一直處於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經濟壓力時,那往後的人生該如何過,夢想變泡沫的現實。

他一直練習、沈潛著,相信自己,度過這些煎熬的日子,他相信自己,只要機會向他敲門時,就能緊緊抓牢。真實的波伽利在歌唱事業嶄露頭角是到了34歲的年紀,可見他之前從大學畢業後,在音樂路上,熬了多久。而為何聽波伽利唱歌,總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覺,因為他不只有令人驚讚的歌喉,更在於他表演時那種投入的神情,一種對生命熱愛的演出。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