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電影是改編自導演柳廣輝在高中時期的故事,劇情寫實刻畫同志的性啟蒙與愛情,描述兩個高中男孩如何產生禁忌的情感,從年少到中年的追尋。因為電影時代背景設在1988年剛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民風仍是保守、壓抑,「同志」的愛戀,很難獲得認同,在禁錮的年代,飽受歧視,甚至被同儕霸凌。除此,劇中切入校園學生的青春叛逆,則帶有在解嚴年代,抵抗威權、體制的延續象徵。

「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這句話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主要宣傳句,看了電影就知道,這是阿漢與Birdy兩人的初戀故事,並且是以陳昊森飾演的張家漢一角,中年後由戴立忍演出,來做為主述,呈現兩人在友誼變為同志情誼的摸索與愛戀掙扎。如果對同志題材的電影有興趣,可參考閱讀:【影評】《親愛的初戀》:出櫃的愛情宣言【影評】《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當「杏桃」成熟時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電影一開場是張家漢與歐神父(法比歐飾演)的對話,家漢道出自己心裡愛戀的祕密,「他是一個男生,他說,Birdy是一部電影的名字。」畫面亦將故事倒敘,帶到他王柏德(曾敬驊飾演)在泳池,最初的相遇,而後歐神父,就像家漢的心靈導師般,聽家漢宣洩愛的壓抑,歐神父希望家漢放下,但家漢從自我性向摸索到勇於追愛,認為處在當下,無人能理解他的感受,尤其Birdy的逃避,讓家漢心碎,無法釋懷。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歐神父其實藏著不可透露性向的祕密,他是「同志」過來人,知道要坦誠自己的性向和愛情,這段歷程相當痛苦,心疼家漢要放下。而歐神父心中亦不少痛苦與思念過往的回憶,他其實也是連結Birdy與家漢的重要關鍵人,帶些默默支持兩人的力量,所以最後結局,會發展到歐神父故鄉加拿大的致意情節。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如果說《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部同志電影,比較特別的地方,即是設定的時代背景,還有劇中真實人物角色及流行音樂等彩蛋安排,看似畫龍點睛,卻有著不少暗示,包括台灣在1988年後,從解嚴剛走向的改革的社會風貌,包括同志運動的興起,校園迎向自由浪潮、校園民歌轉變為流行歌曲的變化等,都有如劃時代,新的啟蒙開端。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而其中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主題「同志性向與愛情的啟蒙」最相關的連結是同志人權推動者祁家威,他是台灣首位公開出櫃的男同志,還有已逝歌手蔡藍欽的〈這個世界〉(這首歌是當年同志經典的情歌)。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尤其在軍歌比賽那一段,從〈夜襲〉變奏為〈這個世界〉,代表著思想的反叛,青春的自由奔放,還有當Birdy與家漢兩人對唱時,已流露一種超越友誼的特殊情感關係。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雖然台灣在1988年解嚴,但民風仍未開放,同志是禁忌的話題,而劇中兩個主角設定,帶有外在與內心的極大反差,Birdy看似勇敢衝撞體制,卻擔心自己的性向被歧視為「咖仔」(台語對男同性戀者的貶義稱呼);而家漢則像守校規和教條的學生,卻在摸索了解自己的性向後,敢於表達自己內心想說的話,勇敢示愛,說出自己愛的人是誰。

【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寫實刻畫同志啟蒙的解嚴年代

班班(邵奕玫飾演) 的出現,是Birdy逃避家漢感情的藉口嗎?愛德華覺得班班對於Birdy來說,亦有些愛情的成分在其中,Birdy同樣在青春期摸索自己的性向,他略帶雙性戀的色彩,也曾懷疑自己的性向問題,在與班班的相處,對比與家漢的相處感覺,產生的愛意,才自覺自己是同性戀。而後受到家庭禮教的束縛,Birdy直到中年與班班離婚後才勇敢出櫃。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解嚴的年代,Birdy與家漢兩人談的是禁忌愛戀,對於家漢來說,這個初戀自然刻苦銘心。可繼續閱讀: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