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玻璃城堡》:反體制的放任式教育,孩子幸福嗎?
《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電影改編自美國新聞作家珍奈特沃爾斯,在2005年出版的回憶傳記,她寫的不是小說,是自己真實的人生故事。她的成長階段,十分奇特,父母都是反資本主義、反體制教育的藝術家性格,教育方式異於常人,沒有讓她受正常的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她們四處為家,日子過得很辛苦,經常有一餐沒一餐,但父母對她並非不疼愛,只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她發覺自己的人生似乎愈來愈沒希望,長大後,她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作家珍奈特(排行老二)和三個兄弟姊妹,從小過著如遊牧民族的生活,心中一直渴望有安定的居所,期待父親能建造夢想中的玻璃城堡,只是酗酒成性的父親,浪漫主義過度的母親,生活離現實愈來愈遠,讓她感到父親設計玻璃城堡的家園,是不可能實現的藍圖,當她長大後,隨即選擇遠離家庭,回歸到正常的社會。
《玻璃城堡》由影后布麗拉森飾演長大的珍奈特,伍迪哈里遜飾演父親雷克斯、娜歐蜜華茲則飾演母親蘿絲瑪莉,演員在劇中都有內心戲,除此《玻璃城堡》電影故事以倒敘、雙線敘事交錯,有成年,也有童年,童星的戲份不少,演出也都到位,只可惜故事在敘述上,部分細節較凌亂些,最後珍奈特在與父親的妥協結局轉得過快,整部電影的評價算是中等。
有不少人以《玻璃城堡》中的家庭教育,比擬另一部電影《神奇大隊長》(可參考閱讀:【影評】《神奇大隊長》:哲學家教育理想的思辨之旅),不過《玻璃城堡》的父親沒《神奇大隊長》的老爸那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他的教育方式更顯得是放任式的教育。
除此他們家庭的經濟是相當嚴重問題,物質生活完全缺乏,究竟為何如此,父親的難言之隱,電影故事會慢慢揭開瘡疤。《玻璃城堡》的故事,偏重在形而上的「愛」,因為對家的愛,父親對她的愛與關懷,珍奈特最後原諒病榻的父親。
《玻璃城堡》中的父母稱職嗎?如果嚴格來評論,並非是合格的父母,因為兩人都沒有經濟、也沒有負起養家,提供孩子正常物質生活的責任,雖然父母在精神層面上,給予珍奈特不少啟發(或許如此她才有作家的潛力與人文養分),但是這一切,當孩子長大,懂得判斷事實,心裡的想法與父母的認知,一定會有衝突。
像父母從小一直欺瞞她們搬家是躲避父親提的「FBI」追捕理由,但事實是父母為了躲債主,而四處落跑。但為何父母不好好工作,賺錢讓她們有較好的生活環境?珍奈特小時一次煮食,不小心被火燒傷,在住院治療一段時間,父親無法付出醫藥費,一家人落跑至沙漠。當窮苦壓著珍奈特,她似乎不能再逃避現實,決定離家追求自己的人生。
父親很會造夢,但不切實際,浪漫學藝術的母親也是如此,而父親又常酗酒,使得他們的經濟更加拮据,父親心裡其實是在躲避,不敢面對自己的人生,但這些都有原因。當她們借住奶奶家後,珍奈特發現奶奶的病態家暴教育,使得父親的成長有陰影、內心脆弱無法面對挫折。哎,家庭教育與家的溫暖,對一個人的人格及成長是相當重要的。
可是珍奈特的家境真的如此清貧嗎?當她得知母親繼承價值不菲的土地,卻仍然選擇讓她們兄弟姊妹過如此不濟、困頓的生活,實在很難理解。而她最後體悟父母給她最重要的人生課,是做人不虛假,非嘴巴說一套、做一套。要做得清高真的很難,但父母能捨棄享樂的生活,實在難得。
《玻璃城堡》電影裡,教育孩子感受大自然、送星星當禮物,這些都是不錯的精神及人文教育,用精神生活取代物質生活的價值觀與想法是對的,但對孩子的愛,也需要適時、或更實質的回饋,至少基本的食衣住行需求要能供給,否則再精神層面,都會成了易碎的夢幻,說能讓孩子幸福?似乎就真的有點虛了。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