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末代皇帝》這部經典電影,1987年上映時,正是這部傳記電影的主角,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逝世20週年,隔年在台灣上映,即成台灣影史首部票房破億台幣的電影。2020年5月,數位修復版在台灣上映,依舊有好的票房成績,榮登台灣影史數位修復開片的票房冠軍,證明了好看的電影不寂寞。即使30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電影,仍然是想了解溥儀一生,近代中國歷史變動,最佳的電影的選擇,而《末代皇帝》電影,無論劇情、演員、配樂,歷史本身等,都有相當多可討論的議題。

愛德華記得在2017年初,到香港海防博物館,碰巧參觀了「天子.公民:末代皇帝溥儀」展覽,而2017年正是溥儀逝世的50周年,那時腦海浮現的印象,竟是《末代皇帝》尊龍的溥儀扮相和電影配樂,相信只要看過這部電影,再接觸溥儀相關的歷史,都會有這樣相似的記憶烙印。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末代皇帝》電影,完整描述溥儀的一生,從清末、民國、抗日,再到文革時期,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國的寫照,也是時代的悲劇,3歲登基,辛亥革命後,被袁世凱強逼退位。1917年,在張勳支持下,短暫復辟。1934年,在日本支持下,成為滿洲國皇帝。他是世界史上唯一登基三次,又退位三次的君主。可參考閱讀:關於《末代皇帝》,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電影故事抓住了溥儀(尊龍飾演)的人性和周遭角色,包括婉容(陳冲飾演)和文繡(鄔君梅飾演)的時代命運。開場溥儀被蘇聯遣送回中國,成了受審的戰犯,也開啟他自我的歷史回憶。溥儀的個性充滿著矛盾、沒有安全感,這和他從小經歷的分離和宮中生活有關,在電影中有帶到溥儀幼小被送進宮中,唯一熟識依戀的乳母又被送走而分離,從小被太監欺負玩弄,導致他在情慾與性意識發展的畸形。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溥儀的愛情與婚姻,無法自主選擇,他一生結婚有5個妻子,卻都是由外界安排,他無法像正常人般擁有私密的感情生活。電影中,他就有如3歲登基時,從大臣手上得到的蟈蟈小籠子,那隻被困在小籠子,任由外界玩弄、觀看的蟈蟈。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身不由己、沒有自由選擇,像被關在籠子中,幾乎是溥儀的人生心境,他真的想做皇帝嗎?3歲是他人生權力的高峰,可是他並不知什麼是權力,什麼是皇帝,而到了他想做皇帝時,卻無法擁有一切,離開紫禁城時,這個家是他曾經年少想逃離的家,但真的離開後,門就永遠關上了。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末代皇帝》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一段,可以說是電影最聚焦及主述的情節,因為從這裡回憶過往,穿插現今及之後的人生。在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典獄長(英若誠飾演)或許也是劇中少數了解溥儀的人,知悉偽滿洲國時期,溥儀心想當一國之君,卻又被監視操控,簽署作惡的罪事。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他是讓溥儀後半生改變皇帝思維,學會自理人生和繼續活下去的人,所以在結局,典獄長被紅衛兵迫害批鬥一段,溥儀會挺身而出,想為他辯護,稱他為教師。電影最後的收尾,則再回紫禁城,溥儀在人生最末(61歲)時,再買票「回宮」(如是帝制,他是紫禁城的主人),這種人生的經歷,是相當殘酷又無比的心理折磨,而這樣的無情歷史,就發生在溥儀一人身上。

【影評】《末代皇帝》:溥儀的紫禁城哀歌

末代的亡國之君,是被歷史的命運所擺布,溥儀根本無法從歷史的洪流逃離,當他3歲被迫當了皇帝,一生的悲劇就開始了。導演柏納多貝托魯奇在電影中,以籠中的蟈蟈象徵溥儀,而帶到現實世界,無論在何處就有如被囚的心境,從紫禁城宮中、滿洲國及撫順管理所,他都像個傀儡被擺布,而即使他想改變,也無法擺脫歷史的每一次巨變。如果說溥儀生命中短暫的快樂時光,可能僅有14歲時,恩師莊士敦(彼得奧圖飾演)為他帶來西方文化的學習,只是想要有作為的溥儀,根本無力改變歷史。

《末代皇帝》以魔幻寫實的手法,為溥儀的人生,穿插了不同的時空敘述,溥儀的人生宿命,不少史家都同情,導演貝托魯奇的結局手法,也是對溥儀的人生,給了一個開放式想像的移情。一生一直想要擁有「自由」的溥儀,最後終於像蟈蟈,爬出了籠子。如想了解對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及結局安排,可繼續閱讀:《末代皇帝》結局解析:導演為何用魔幻手法寫下溥儀的人生句點?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168edward@gmail.com

Friendly iframe